语言来自本能,而写作来自后天习得。大多数人认为会说就会写,真的吗?答案是否定的,人人都会写文章,把文章写好却难。 好的中文怎样?余光中言,措词简洁、语法对称、句式灵活、声调铿锵,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态。能顺着这样的生态,就能长保中文的健康,要是处处违拗这样的生态,久而久之,中文就会污染而淤塞,危机日渐迫近。
中文西化
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,中文变化极大。中文有文言白话之分,文言简洁,白话易懂。白话受英文翻译影响,变得不像中文,西化成病。
中文与英文在语法上大不相同,英文有时态、单复数之分,中文则没有。相比英文,中文不够「精确」,显得有些粗犷。把英文的「精确」强行加给中文,则是西化过度了。如「医生们一致认为他已经康复了」,而不是「医生一致认为他已经康复了」,这里的「们」显得有些余。原本好好的中文变成翻译体,读起来不够地道。
何为翻译体?依照公式翻译,碰上 ly 就翻译成形容词「的」,碰上冠词 a 与 the 就翻译成一个,碰上过去时态就翻译成曾经。失去了中文的简洁与灵活多变,中文不像中文。公式化的翻译体,让中文失去了美感。「因此」不说,非要说「基于这个原因」。「问题很多」不说,非要说「有很多问题存在」。这样的文字在新闻、公文中比比皆是,影响不少读者的写作习惯。
试看两种常见翻译体:
1:万能动词+抽象名词,何为万能动词?笼统的弱动词,当你不知道用哪个词的时候用它就对了。如作出、进行。
我们将
进行
一场比赛 他为学校作出
重大贡献。
改后:
我们来一场比赛 他对学校的贡献很大
2:动词化作名词,原本好好的动词,前面加上「的」后变成抽象名词。
他作出一个违背祖宗的
决定
国语的推行,要靠大家努力
改后:
他决定违背祖宗 推行国语,要靠大家努力
连贯之弧
句子完整,句意清晰。句子之间却互不相联,各说各的。追其原因,是句子不连贯,主题不一致。相较之下,好的句子则是,主题在前,述论在后;已知在前,未知在后;轻词在前,重点在后。
如何解决句子不连贯的问题?答案是单一变量原则,单一变量原则原指实验设计原则,假设两个变量之间是因果关系,改变某一变量,其他变量保持不变,观察另一变量是否变化。将单一变量原则运用在写作中,你希望读者领会某个变量,单独改变那个变量的表达,语言的其他不变。
如:
我们有一件古老的乐器。人们称它为古钢琴。有人在 1681 年在德国制造了它(乐器)。
改后:
我们有一件古老的乐器,它(乐器)叫击弦古钢琴,(乐器)1681 年在德国制造。
改前,两句主语不一致。改后,两句主语一致。句子变得连贯起来,读来更清晰。句子如同花园小径,坏的句子,纵横交错,让读者陷入其中,找不到出路。而好的句子,曲径通幽,指引读者到达目的。
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
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,鲁迅先生言「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,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、句、段删去,毫不可惜。」
古人修改文章讲究锤炼字词,而现在的写作教学,极少教人修改文章。在你上过的语文课上,只会教你如何写一篇文章,不会教你修改文章的技巧。
改文章,改什么?翻译体、句子不连贯,这些都会让文章不清晰不简洁。让读者在阅读时,消耗大量脑力,增加读者阅读难度。身为作者所要做的是砍掉这类无关词语,让文章变得清晰简洁。
《夏洛特的网》的作者 E·B·怀特在回忆当年斯特伦教授教授简洁原则样子,教授靠着讲台俯身向前,两手抻着西服的领子,以粗哑、诡秘的声音对学生们强调:“删掉赘字!删掉赘字!删掉赘字!〞
小结
写作是场修炼,它需要你不断练习,打磨自己的技艺。将那些写作技巧融汇到自己的写作习惯中,以此写出文笔优美的文章。
参考
ChangeLog
- 220203 纠错小能手修订错别字
- 211107 明确组块,修改元话语、修改句子
- 211106 完成初稿
- 211105 拼接卡片,快写